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文 >正文

定了!香港公立医院将大幅加价!是能者自付还是公共福利缩水?

来源:内部生活网 编辑: 2025-03-25 20:57
香港医管局今日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调整详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市民听到消息直呼“心跳加快”:“我没进急症室,但听到收费涨到400元,心率就先上来了。”原本180元的收费,已经让部分人犹豫要不要就诊。如今一口气涨到400元,去不去看急症,先不问病情,得先问钱包。但这次“涨价”绝不仅...

香港医管局今日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调整详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市民听到消息直呼“心跳加快”:“我没进急症室,但听到收费涨到400元,心率就先上来了。”


原本180元的收费,已经让部分人犹豫要不要就诊。如今一口气涨到400元,去不去看急症,先不问病情,得先问钱包。


但这次“涨价”绝不仅仅是价格上的数字变化,它背后,其实是一场对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全面“体检”与深度“手术”。


说白了,过去的结构太畸形了——小病重补贴,重症反而要自费;轻症抢资源,真正危重患者反而排长队等命。


这才是这次改革要“开刀”的对象。


政府希望借此机会,重新梳理资源分配逻辑,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先来说最抢眼的急症室收费。


目前,急症室统一收费180元,无论你是轻微发烧还是突发心梗,都一个价。


于是乎,很多人把急症室当普通门诊在用,肚子疼一点、咳嗽两声,也冲进急症排队,搞得真正需要抢救的病人只能干等。


医护不堪重负,市民也越来越没安全感。


所以,改革的第一步,是把急症室收紧:危殆、危急的重症病人——继续免费;其他人,一律收400元,并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换句话说:要是不是真急,就别来“占坑”了。


这操作,有点狠,但也很清晰——让急症室回归急症,别再当全科诊所用。


当然,问题来了:收400元,低收入人士怎么看?中产家庭会不会更“夹心”?会不会逼得人连感冒都不敢看?


这就要说说,这次改革里没被喊出来、但其实很“重磅”的另一部分:


“一年收费上限1万元”机制。


你没看错,从2026年起,你一年在公立医院看病、检查、拿药、做治疗,最多交1万元,超过的部分政府全包(自费药械除外)。


对普通市民来说,可能感觉不大。但对那些长期重病患者来说——比如癌症、肾病、心脏病、慢性病群体,这个政策等于是雪中送炭。


有数据显示,这项机制预计能帮到7万名常用医院服务的重病病人,将原本“看病如缴费”的痛苦大大缓解。


再来看另一块核心:药费。


以前,专科门诊开药15元就能拿几个月的量。以后呢?每项药收20元,每次最多拿4周。算下来,如果原来一次拿16周药只要15元,现在要分4次去拿,总共要交80元。


一下多了65元,听起来确实“有点小心痛”。不少长期用药的病人表示:光跑医院拿药这件事,时间+交通+药费,都在上涨。


但为什么要这么改?一是防止有人“屯药”,造成浪费甚至非法转售;二是鼓励病人定期复诊、动态调整药物方案。特别是慢病人群,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有时一味长期吃同一种药,反而容易出问题。


顺带说一句,以前免费的家庭医生门诊,现在也要收药费了——每项5元。虽然不是大数字,但这背后透露出的,是“能者共付”的新理念:你能负担,就别让资源白白流失。


再看检查项目,以前许多高阶放射诊断、病理检查基本不收费。结果就是,明明不紧急,有人也排着做CT、MRI。


现在好了,基础项目继续免费,但“高端”检查将按项收费,每项50至500元不等。你想快点知道结果?那就付出相应成本。


这些调整,无一不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医疗资源不是无限的,谁更需要、谁更急、谁更重,才应该优先分配。


当然,政府也不是只动“收”的脑筋,“减”的动作也做得不小。


比如,这次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项:放宽费用减免机制。原本申请减免要查资产、定义家庭成员,很多人因为“超一点点”就不符合资格。


现在不同了!!!


✅ 以公屋申请资产标准为基准;

✅ 家庭定义不再死板,扩大同住成员也算;

✅ 安全网机制放宽,中产家庭也有机会获资助。


政府估算,受惠人群将从原来的30万人,激增到140万人。这不是小数目。


更别说,为鼓励科技创新和引入新药新疗法,政府还计划加快审批速度、扩大安全网覆盖,帮更多人“用得起好药”。


听起来,整套改革逻辑其实是:谁更有能力,就多承担一点;谁更困难,就加大帮扶;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但说到底,这场改革到底能不能成,还得看两个字:执行。


如何更准确界定“危殆”与“危急”?减免申请流程是否真方便?基层医疗是否真的能接得住那些被“请”出急症室的轻症病人?


市民如何判断何时该去哪里就诊?这些,才是真正决定改革“成色”的关键。毕竟,医疗改革不是调几个数字就完了,而是关乎每一个人能不能安心就医的现实。


一边是涨价引起的舆论反弹,一边是公平和效率的系统尝试。你说这场改革是“加重负担”,还是“拨乱反正”?这可能没有绝对的答案。但至少,我们看到了香港公立医疗试图改变现状、向着可持续方向迈出的一步。


你怎么看这次急症室涨价、药费提高?你支持这种“资源换位”的改革吗?还是觉得,医疗就该全民免费、不该谈钱?


评论区聊聊,看看大家怎么说。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