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石牌:“豆腐之乡”的新“致富经”
一大清早,钟祥市中乐福食品有限公司豆腐制作坊里蒸汽缭绕、豆香四溢。公司负责人、石牌豆腐协会秘书长、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明忠和工人们一起在赶制豆腐干。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着色……每一个步骤他都十分严谨,一颗颗黄豆经过一道道传承千年的工序后渐渐地变成了美味的豆干。
地处汉江之滨的钟祥市石牌镇是闻名全国的“豆腐之乡”。石牌豆制品制作传统可追溯到汉代,历经两千年,制作工艺日臻精湛,生产的五香豆干、豆皮、水豆腐是人们的喜食佳肴、馈赠上品。
黄明忠1983年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豆制品,早年曾在甘肃、海南、北京等地从事豆制品加工、销售。2005年,这位漂泊在外多年的“豆腐郎”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创办了钟祥市中乐福食品有限公司。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黄明忠开始思考:名声在外的石牌豆腐,传统工艺可不可以与工厂化生产相结合?能不能实现品牌价值?
2010年,黄明忠牵头成立石牌豆腐协会,注册“石牌佬”牌豆香干商标,让石牌“豆腐郎”共享“石牌佬”商标;和乡亲们一道改进豆制品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渐用机械化代替手工,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如今,石牌豆腐不仅实现机械化生产,产量大幅提升,还突破了保鲜难题,进入了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已有40多种贴着“石牌佬”商标的豆制品,在全国近百家大型超市上架,“石牌佬”豆制品深受市场欢迎。
与时俱进,老手艺才能焕发出新活力。同样受政府号召,在2023年回到家乡的“豆腐郎”杨凯则是另辟蹊径。作为家中第三代“豆腐郎”,他跟随舅舅从湖南引进了卤水发酵技术,将其与家乡的豆腐制作技艺相结合,专攻臭豆腐生胚产品,并优化了原本繁琐的制作工艺,采用半自动标准化生产模式,产品远销山西、江苏、广东等地,每日生产消耗黄豆五千斤以上。
近年来,钟祥市与石牌镇一方面联合中国豆制品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豆制品工艺师培训,为建立完善钟祥“石牌豆腐郎”人才库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积极举办石牌豆腐文化节,同步推进企业合作签约、豆腐文化交流与产品发展座谈会等活动,让“豆腐郎”不再为技术与销售发愁。
据统计,截至目前,石牌镇9万多人口中,有八成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行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豆腐郎们将豆腐生意做到了全国500多座城市及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每年可从豆制品加工产业中获得纯收入近20亿元,“钟祥石牌豆腐郎”劳务品牌和石牌豆腐产业叫响全国。
好产品离不开好原料。石牌镇三面环山,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加之位于肥沃的冲积平原,紧邻汉江,沙石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非常适合黄豆等农作物生长。石牌的黄豆产出率高,口感好,且壳薄、渣少、蛋白质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为当地人制作豆制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钟祥市宇丰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兴明告诉记者,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近八千亩,采用的是“土豆+高蛋白大豆+娃娃菜”高效轮作模式,大豆亩产量能达到三百斤,种植的冀豆12、537、中豆40、圣豆等优质高蛋白大豆受到石牌“豆腐郎”的一致好评。
石牌豆腐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升级。2023年,全国豆粉龙头企业九阳豆业落户钟祥石牌镇长寿食品产业园,推动了石牌镇豆制品加工工厂向智能制造现代化、体系流程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石牌豆腐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湖北九阳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振中告诉记者,在原产地建厂是九阳选择石牌镇的初衷,一是因为石牌镇的黄豆蛋白质含量高,二是因为钟祥是长寿之乡。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石牌镇豆制品产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豆腐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如今,钟祥市内有10多家豆制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5000余万元;个体加工户超过一万多家,总产值达到亿元规模。
钟祥市石牌镇党委宣传委员雷清延告诉记者,未来,石牌镇将继续做好本地5万亩高蛋白、早熟大豆种植,重点围绕石牌豆腐、石牌香干子等系列产品开展精深加工,逐步实现从传统劳务输出大镇向豆制品特色产业强镇的转变,全力擦亮“中国豆腐之乡”的“金字招牌”,让传承千年的豆腐制作技艺在新时代迸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