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进行小麦镇压,旺长隐患如何解除?
“今年气温较往年同期高5℃~10℃。往年越冬前麦苗基本在20~25厘米,而现在很多地区麦苗已经超过30厘米,甚至高达35厘米。”
近日,记者频频收到麦田旺长的信息。当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处于小麦分蘖期,偏高的气温会给冬小麦后期丰产丰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有效应对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为此,《中国农资》记者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入了解。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徽王庄镇小麦普遍出现旺长现象。
气温偏高致局地小麦旺长
“10月上旬以来,全国小麦主产区气温比往年偏高,且墒情较好。经近期监测,全国冬小麦播种质量、出苗情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一定旺苗比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农艺师田有国在11月28日农技中心主办的2024年小麦冬前控旺长促壮苗技术网络培训班上提到,高温少雨的天气条件,虽然总体上有利于冬小麦的播种和出苗,但也埋下了旺长等隐患。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志敏介绍,10—11月份气温持续偏高,加上墒情好,有两个时间段阴天寡照,麦苗生长较快,部分早播、播量大的麦田出现旺苗或呈现旺长态势。
“9月份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6℃,达到了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国家气象中心毛留喜说,除西南冬小麦处于播种到三叶期外,全国主产区冬小麦大多处于三叶到分蘖期,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部分冬小麦发育期偏晚4~7天,其余大部地区发育期接近常年或偏早。
“这几年随着秸秆还田的推进,农民担心地起干影响出苗率,加大了小麦播种量。但小麦种量过多会导致麦苗过密,同时还会竞争养分和光照。因此,旺长小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营养,抗性不足。”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高级农艺师张立宁告诉记者。
山东省德州市金阳光农资负责人张鹤祥也向记者反映,今年气温偏高,导致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出现了旺长现象。
冬小麦旺长有何隐患?
正所谓:“麦无二旺,冬旺春不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宝东提到,气温偏高会使麦苗生长加快,缩短生长周期,冬季积累的营养物质不充分,来年春季分蘖和产量都会受到影响。同时,旺长的小麦根系不发达,吸收营养不全面,直接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此外,暖冬还会让害虫和病菌更容易繁殖和越冬,增加蚜虫、红蜘蛛蚜虫、红蜘蛛等发生几率。
张立宁表示,旺长的小麦茎秆细弱,基部节间长,根系发育差,遇到降温、大风、降雨等天气时,容易发生冻害、倒伏,影响光合作用,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后期产量。
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农艺师黄修俊还提到,如果小麦在冬前出现拔节,极易遭遇冻害,影响越冬。而且年前旺长会导致小麦分蘖过多,茎杆细弱,容易倒伏。此外,旺长还会使小麦后期无法形成高产穗型。
如何科学防控降低后期风险?
针对小麦旺长现象,相关专家及行业人士提出了全面的防控与补救策略,以及用肥注意事项。
中国农资廊坊为农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户提供麦田镇压服务。
“为防作物旺长,应适地选耐寒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并科学配比底肥,精耕匀播后镇压。”王志敏指出,“控旺则可通过物理方法如强力镇压、深耘断根,或化学方法使用矮化调节剂(如多效唑、矮壮素等复配剂)来实现。”据了解,机械化镇压是冬前控旺的高效手段,但需注意土壤湿度,避免破坏结构,应压干不压湿。严重旺长田可顺垄重复镇压,勿逆向操作。镇压宜选晴天中午或午后,避免早晨露水损伤叶片。同时,麦田上冻后不宜镇压,以防叶片受冻害。王志敏特别表示,生长调节剂控旺见效慢,需适宜温度条件,且主要控高增蘖。
张立宁表示,以前小麦播种时间有句话“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几年一直出现暖冬气候,应适当晚播,同时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时间,避免过早播种导致冬前旺长。对于秸秆还田地块,要提高还田质量,做好粉碎、撒匀、深埋和压实。此外,可采取化控技术,促进生长灌浆,减轻倒伏减产风险。在用肥方面,为防小麦旺长,应合理控氮,避免过量施用尿素等氮素化肥,基肥不足时及早补施苗肥。对于基肥不足的地块,应及早补施苗肥,以确保小麦生长所需。
多地农户已对旺长麦田进行镇压。
李宝东提到,对于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措施的地块,应加强田间管理,特别要及时补水补肥、控制湿度、防病防虫。若小麦生长过快,农户可采取打控长药或拖拉机镇压等措施进行控旺,并根据小麦生长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策略。
黄修俊则建议,在化控过程中应注意调节剂的副作用,建议复配使用,并同时喷洒磷钾肥以控旺。他强调,施肥时应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天气条件灵活调整。对于控释肥及种肥同播的小麦,更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施肥策略。
张鹤祥还提醒农户,在灌浆期还应喷施叶面肥,以起到保满促粒重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针对小麦旺长问题,各级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举办了技术网络培训班,并组织了2024年全国小麦冬前苗情专家会商会。农业农村部还派多个专家组奔赴全国小麦出产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
田有国表示,受阶段性强冷空气影响,主产区降温明显,前期旺苗问题突出,各地需加强苗情监测,细化田间管理,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针对性技术方案。面对冻害等异常,应迅速诊断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他还表示,各地推广部门要利用越冬前窗口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讲座、田间课堂,提升农民对小麦旺长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并加大控旺促壮关键技术推广力度,确保技术实用有效。
此外,针对传统控旺技术的一些不足之处,很多农资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在达到控旺效果的同时,还了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新疆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燕提到,奇台县两年前引进了生物控旺制剂98%控德462粉剂,经两年试验示范发现,几乎没有副作用,在药械停留处也未见任何不良表现,穗位相对较整齐,落黄性好,对作物和环境友好。
警惕极端天气 冬麦管理亟须加强
“接下来的1个月内,我国气候将呈现复杂多变态势,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有较强降雪,而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冬季可能达到暖冬标准。然而,气温冷暖起伏显著,前冬偏暖但可能有极端强降温,后冬则气温波动大。”毛留喜提到,这种气候条件下,北方冬麦区种植面临挑战。
毛留喜认为,12月份北方冬麦区很有可能遭遇极端强降温天气,若小麦抗寒锻炼不足,后冬的过程性强降温将增加冻害风险。因此,北方冬麦区需高度重视小麦的田间管理,根据墒情苗情实施分类管理策略,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视情况采取镇压、适时浇灌冻水等农业措施,以降低冬季冻害风险。特别是在华北东部、黄淮东部和南部等旺长或缺墒地区,更需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冬小麦能够安全越冬,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全国其他地区也需根据各自的气候特点,做好相应的农业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