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正文

教法|​运用支架式教学法 发挥学习提示效能

来源:内部生活网 编辑: 2024-11-12 21:19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阅读单元的一个特色是在课文之后给出“学习提示”,取代了之前的“研讨与练习”。这些学习提示虽篇幅不长,却内容丰富、暗藏乾坤。笔者研读教材,总结归纳出学习提示的几点导向作用。一是目标导向,综合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要求来看,课后学习提示提出了教学需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阅读单元的一个特色是在课文之后给出“学习提示”,取代了之前的“研讨与练习”。这些学习提示虽篇幅不长,却内容丰富、暗藏乾坤。笔者研读教材,总结归纳出学习提示的几点导向作用。


一是目标导向,综合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要求来看,课后学习提示提出了教学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二是任务导向,阅读与写作单元的学习活动主要聚焦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层面,教师可以结合学习提示中的阅读建议,以学习活动为载体,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三是策略导向,学习提示从阅读理解、文本诵读、分析思考等维度给出了指导方法,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四是评价导向,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提示的相关表述开展学习评价,能有效提高“教—学—评”的匹配度。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将学习提示转化为目标支架、任务支架、策略支架与评价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开展实践探索。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为例具体阐释。


提炼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的目标导向,有助于规避学习目标设置的随意性和无序化,帮助学生聚焦学习重点。《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是典型的交际性文体,学生基于学习提示给出的结论性知识,如交际文体、交际背景、交际对象、交际内容、交际目的等,可以迅速整理出两篇课文的基本信息。


根据单元导语,本单元核心任务为“倾听理性的声音”。学生要通过学习单元内的课文,明白如何艺术地表达、理性地说理,以及这样说理背后折射出怎样的人文情怀。与此相应,第15课的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这段话点出了这组课文的阅读重点和难点。笔者以上述表述为目标支架,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对两篇课文进行联读教学,将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1.语言层面:诵读两篇课文,领略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语言效果。


2.思维层面:通过比较阅读,理清两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明确其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借鉴作品中的说理艺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价值观层面: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领悟古代仁人志士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细化学习任务


当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依据“学习任务群”要求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据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设置或较为随意,偏离学习目标和重点;或呈现出简单化、浅表化特征,没有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高效、聚焦的学习任务,应基于清晰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内容而形成。课后学习提示提出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给出明确的动作指令,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任务支架,细化学习任务。


比如,第15课的学习提示第一段是对两篇课文的整体介绍,其中的“诵读、把握、体会、领略、学习”等指令性动词,就明确了课堂教学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中,“诵读、把握、领略、学习”侧重于语言和思维层面,“体会”侧重于价值层面。笔者基于此,以“笔下有乾坤,胸中有大义”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纲举目张,探析行文逻辑。


作者在论说某一观点时,常常按照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请速读两篇课文,理清其行文结构,绘制思维导图,探析行文逻辑。


任务二:条分缕析,梳理论证逻辑。


一篇成功的政论文,不仅要有严谨的行文结构,还需要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来阐发观点。《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政论文的典范之作,请析读两篇课文,分析其论证方法的异同。


任务三:抽丝剥茧,品读语言特色。


一篇精彩的政论文,语言应具有得体美、感性美、逻辑美。请品读《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和《答司马谏议书》前两段,从上述三个维度品析两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任务四:知人论世,感悟家国情怀。(可任选一项完成)


(1)贞观年间,国家兴盛,魏征却向太宗“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请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思考魏征面对盛世明君,为何不惜触犯龙颜也要力谏十思,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人物短评,体会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与情怀。


(2)宋神宗熙宁年间,国事艰难,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力陈新法之弊,指责王安石固执己见、排除异己。面对改革的重重阻力,王安石坚持变法维新,以《答司马谏议书》进行掷地有声的回复。请阅读《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围绕两人之间的辩论交锋编写一个简短的课本剧,体会王安石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选择阅读策略


第15课所在单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说理类文言文,把握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单元所收课文具有鲜明的逻辑思维特性,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其思辨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学习提示生成思辨性阅读的策略支架,如图形支架、问题支架、表格支架等。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是两篇典型的政论文,行文逻辑缜密、论证逻辑严谨、语言逻辑细腻,说理清晰、深刻且具有思辨性。教师要科学设计阅读策略支架,带领学生撬动理性思维的杠杆,感悟魏征和王安石政论文中的逻辑力量。比如,笔者针对学习提示所强调的“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谏太宗十思疏》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等内容,运用图形支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笔者为学生介绍了流程式导图、框架式导图、鱼骨式导图、云朵式导图等不同的思维导图形式,让学生明确不同导图的适用情境并自主选择、绘制,通过可视化形式明确两篇课文的说理结构与层次,以更好地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又如,学习提示第三段给出了学习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出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文言实词。


发挥评价效能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师既要通过评价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又要判断教学路径和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可以将学习提示转化为评价支架,提取与学习目标、任务活动密切关联的表述,确定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标准,以此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此举既能发挥学习提示的评价效能,又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根据学习提示,“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是《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此为评价核心,通过合理的评价维度和量化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比如,任务一旨在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两篇课文的行文逻辑。但由于说理思维的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有一定难度。对此,笔者设置了评价量规,从标注核心语句到归纳段落中心思想,再到梳理篇章思路、绘制思维导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考查学生对课文行文逻辑的把握程度。


总之,学习提示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为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提供了导向性建议,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善于以学习提示为载体设计学习支架,发挥学习提示的实践效能,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