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灯笼》:多元情感的融会贯通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编选了吴伯箫的散文《灯笼》。作者以时而华丽、时而质朴的语言,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灯笼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常用品,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图景,经由作者的细心拾掇与精心挖掘,呈现出多元的情感,并通过儿童与成人、故乡与异乡、个人与家国等不同的关系呈现出来。这些情感有区别也有融通,作者用笔将其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其中心点就是灯笼。
从叙述视角读儿童与成人
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成年。一方面,他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儿时的自己,感叹“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一样纯洁”。另一方面,他用儿童的眼光打量着记忆中的灯笼,以及与灯笼有关的人事物。从开篇的“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到“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再到社戏、磷火,祖父讲的掌故,这些情节细碎,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并没有完整的来龙去脉,犹如众多事件的横截面,跳脱着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并不感到突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混合了儿童与成人的叙述视角,呈现了自己幼年的回忆。作者记忆中的童年充满爱和宽容,他自由地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这样的温暖美好一去不复返,“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的语言也体现出儿童与成人情感的融通。如“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用了复沓,有了儿歌咏唱的意蕴;“哭的宝儿”用了儿化音,通俗易懂;“咕咕噜噜的私语”用了拟声词,形象生动。这些写法都契合儿童文学的特点。作者长年积累而得的深厚文学功底又给笔下的文字附上一层独特的韵味:“岁梢寒夜”“如沸的繁星”“雪夜驰马,荒郊店宿”“熙熙然庭院的静穆”……这些古朴中带着华丽的词句,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的讲究与锤炼。他将童年的回忆装入成年的行囊,用成熟的笔锋刻画童年的美好。
从骈散结合读故乡与异乡
吴伯箫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那里不仅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更有他挚爱的家人和朋友。成年后,他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在新文化的感召下离开故土,奔赴文化更加繁荣的城市。进入城市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城市风气与乡村风情的对峙,给他带来了精神的迷离与彷徨。这样的心态在《灯笼》中也有所呈现。
文中写祖父讲的进京赶考的掌故时,用了一句“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前两个是对仗的短句,“忘路之远近”引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短短的一句话,骈散结合,自然流畅,既形象地写出祖父讲的故事引人入胜,也流露出对童年故乡生活的温暖怀念。写到乡俗还愿,在村里高挂红灯时,作者说“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这是个散句,充满侠义色彩,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后面紧接着说“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这段描写仿若电影镜头:天色漆黑,一个远行者在黑暗中独自前行,迷茫找不到前路,四周连人影都没有,突然出现一盏红灯笼,红与黑、明与暗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片黑,也是异乡人的惶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而灯笼的光,从遥远到眼前,从微弱到强大,指引着异乡人的前行路。记忆中那盏高挂在村头的红灯笼,给远离故土的游子以深深的暖意。
从边塞意象读个人与家国
文章最后几段,作者的思绪拉得更远,从眼前景到过去景,从过去景到未来景,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大开大合,思忆与想象相辅相成,传递出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宏大愿景。灯笼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成为作者报国豪情的载体。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作者由挑灯看剑的将军开启联想,把读者带入沙场。名将霍骠姚、汉将李广、唐朝裴公,以及雪夜入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这些名字和典故在读者面前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缀合成千军万马激烈征战的宏阔场面。通过这些边塞意象,一个装备齐全、骑着战马、指点沙场的勇士形象从字里行间“站”了起来,以挟天风海雨而来的气势,冲到读者面前。文章的情感由之前的温情脉脉一下子转为豪迈磅礴,语言风格也由娓娓道来变得刚健有力。“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层层蓄势,痛快豪壮,鲜明地表达出作者为国奉献的英雄情怀和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总之,吴伯箫借助“灯笼”这一平淡无奇的意象,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凝练自然,文笔娴熟自如。嬗变的风格背后,是多元情感融会贯通,也是作者多重身份的同化与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