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正文

从养猪到做腊味 濒临倒闭的养猪场打赢翻身仗

来源:内部生活网 编辑: 2024-06-18 20:31
在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有一家濒临倒闭的生猪养殖场,老板胡宝江借助当地生猪资源和电商平台,大胆转型,投身腊味加工赛道,推出各类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腊味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初夏时节,微风轻拂。记者一走进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就闻到一股诱人的熏...

在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有一家濒临倒闭的生猪养殖场,老板胡宝江借助当地生猪资源和电商平台,大胆转型,投身腊味加工赛道,推出各类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腊味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初夏时节,微风轻拂。记者一走进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就闻到一股诱人的熏肉香味从湖北杨腊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烘干房中飘出来,让人不禁嘴角微翘。

记者见到厂长胡宝江时,他正手拿一块刚熏制好的腊五花肉,站在镜头前喜笑颜开地直播。而在一年前,他还在为自家屡遭磨难的养猪场承受巨大压力。

“我2008年开始养猪,养了16年。2019年的时候,非洲猪瘟爆发,我的猪场损失惨重,大几百万就没了,心理压力、经济压力都很大。”

 生猪养殖要面对防不胜防的疫情和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正当胡宝江全力寻求解决之道时,当地环保部门又一纸禁令将他的传统养殖场划定为禁养区,这最终促使胡宝江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彻底放弃传统养猪模式,开办腊味制品加工厂。


然而,转型的道路并不平坦。

从传统养猪转向腊味生产,意味着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调整供应链、研发新产品、构建销售渠道,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立足点。面对全新的行业环境和不熟悉的市场要求,胡宝江四处学习,并策划、实施新的商业模式。

就在胡宝江在新赛道上蹒跚跋涉的时候,他的创业“搭子”出现了。从新加坡学成归来的“新农人”杨曙带着建设家乡的情怀回到了杨畈村,他在电商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与胡宝江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形成完美互补。

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湖北杨腊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腊味电商之旅。


“这是我的家乡,毕业后创业有了一部分累积,就想着回家来改造农村。现在腊味加工厂占地面积12亩,现在是第一期,后期再增加预制产品,一年的产量是560万斤肉。”杨曙告诉记者。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腊味电商市场中脱颖而出呢?有着16年养殖经验的胡宝江发挥专长,精心挑选咸宁通山、通城等地农户养殖的土猪,用松树树枝,经过21天到28天低温、高温、低温循环熏制后,“杨腊味”出品的腊肉肉质紧实,味道醇香,外形好看。 

“最起码我们对肉的品质选取、把控不需要学习,我知道哪一块肉好,甚至知道猪哪一个部位,怎么做好吃,我们有自己的判断,不会人云亦云。”胡宝江自信地说。


走进公司烘干车间,36个独立烘房依次排开,里面挂满熏香扑鼻、色泽红润的腊肉和腊肠。

“我们采用柴火慢熏,不能急熏,要慢慢地熏,这个烟熏味才会慢慢浸入到肉中间,肉才有一股果香。”负责控火控温的陈克荣师傅告诉记者,要想熏好腊肉,除了肉质要新鲜,火候也格外重要。

有了好产品,还得要有好渠道。为此,杨曙组建了一支电商团队,以直播的形式将制作过程“透明化”地向消费者展示,“杨腊味”的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一炮而红。“我们线上线下都有销售,但抖音、京东、淘宝、阿里巴巴等线上销售的比例会高一些,有60%多。”


从养猪到加工腊味,逆风翻盘的“杨腊味”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近20位村民在厂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养殖。

走过泥泞、重新出发的胡宝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两年重点是通过电商、线下渠道的推广把品牌先做出去。同时,我们也在做自己的标准,因为我们的战略眼光不仅仅是一个腊味厂,而是一个产业链。”

他告诉记者,公司下一步将联合湖北科技学院开展腊味制品风味研究,制定腊味产品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力争将“杨腊味”打造成国内知名的腊味品牌。


微信客服